赵继、郑庆华对话: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带来的思考

2020.06.27 作者: 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摘编自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腾讯教育系列云端对话“活动,该活动邀请到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一线校长做嘉宾,就”新形势下,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主题展开线上对话。为方便您快速阅读,我们整理了嘉宾核心的观点看法,以话题讨论形式呈现。


对话嘉宾:



话题1:线上教学对高校教育的作用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对于高校教育又怎样的影响?


赵继:这次线上教学实践其实是“突如其来”,一开始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但好在这么多年,教育部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包括慕课、精品视频课、在线教学,有了一些基础,不同的学校也都有相应的慕课、线上课程、网络课堂等。我们统计,东北大学到5月开课的门数是2660多门,能够覆盖春季本科生课程的99%(不含研究生课程),听课覆盖率能达到97%-98%。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我们做了个大样本的统计,对教学效果的问卷,满意度能占到90%以上,这个实属不易。


我们的老师这次非常投入,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到网信办看到大屏幕上的流量,发生的统计,后半夜一两点钟还有流量还高峰,我当时就问了一句,我说怎么后半夜一两点钟还在上课吗?那个同事告诉我说不是在上课,那是我们的老师们在后半夜利用这个档口在装课件,我当时非常的感动。


此次线上教学实践,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比如一些老师在初期阶段不是特别熟悉,如何提升线上教育中,学生的接受效率等。另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更加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的、讨论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改革还有很多课题工作要做。


那么从长远的发展来说,我认为疫情过后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即便是疫情过去了,将来线下线上的结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教学方式的变化,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可能成为新一轮教改的突破口。


面向未来,我认为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教育革命。因为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教育革命,这次人工智能和特别是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能否引起引发新一轮教育革命,我认为最关心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和学的关系的变革,而不仅仅是一个效率的提升,或者是知识传授的资源更丰富,因为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完全一样,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创新火花的碰撞,心灵的塑造,师生的互动、合作学习等。我认为一个大学的好老师应当是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引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组织者。那么这一点不管是线上和线下,它应当是共同的。


郑庆华:首先,我认为这次总体上是化危为机,不光是解决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延,停课不停工4个不停问题。更重要是提升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得老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课件,更好的在网络环境下备好课,上好课,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能力测试,知识掌握的测试,怎么样解决老师跟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互动,这些方面我认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创造新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所以过去是师生二元结构,现在实际上慢慢过渡到了老师、机器和学生三元复合解构,认知主体,认知模型、认知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个对推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探索作用。


第二,过去我们一直希望把老师优秀的资源形成课件,但是很难做到。这次我们是2300多门本科生课程,加上1500多门研究生课程,从2月17号开学以来,所有的课程全部上线,所有的老师的备课的电子教案全部上网,所有的讲义、课程大纲以及学生的作业,答疑,这些全部数字化网络化,这些工作以前让所有老师来做,是个难题。我想所有高校都是有一部分老师很有积极性,但是大多数老师实际上却没有做到数字化。我们所有课程资源不仅加大对师生开放,还面向全世界所有的用户开放。所以5月份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课程的用户点击量超过了4600万人次,其中有1300多万人次并非是交大的师生点击的,因为交大师生点击都要上网认证,那么也就是说有1300多万人次,它实际上是全球的来自各个国家,非交大的师生点击的,那么意味着我们课程不仅接受了来自交大师生的评价和认可,更重要是也来自了全世界的点评。这些大数据为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就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比如说我们原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这些课程要有几十个老师同时教,那么名师往往是有限的,这次我们采取的是名师担纲,其他老师作为助教。那么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真正解决了优质资源名师资源的共享问题。其他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通过互联网看到自己教学能力水平。对一些相对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间接帮助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第四,过去相当一部分老师对线上教学是有一定的偏见,因为他没有实践,没有在这方面上网真正做过在线教学,所以现在他上网做主播,他的责任心,他的自身形象,他备课的精细化,逻辑的严密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过去可能出了错,也没有人去指正他,因为课堂教学完了,别人也没法发现,这下好了全部裸露在互联网平台上,要接受校内外乃至全世界的检验,他就不敢懈怠,要对自己的能力形象水平负责。所以备课的质量会更加认真更加严肃。原来我们老强调要敬畏课堂,那么这次在互联网的大的视野和平台下,真正起到了这个效果。


话题2:线上课堂的不足与提升空间


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发现了哪些问题?


郑庆华:首先,在总体来说,现在的在线教育还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时空延伸,没法解决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表情,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等问题,因为这个不可能把学生的视频都全部显示在老师面前,所以老师很多时候是看不到学生的,或者说只能看到少数的几个学生,这个是很大的一个缺陷,这种临场感,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差距还比较大。


其次,线上课堂主要是解决了理论教学问题,实验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差距还是挺大。在毕业设计、艺术课这个方面的,尤其是现场教学的师生需要高度互动的,在现场表演的这种课程,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小的实践,我们的体育课上的很有特色,我们老师自己先把体育课的这个节目项目先录好,让学生在家里适合于居家锻炼的。比如说像俯卧撑,像仰卧起坐、健身操,还有颈部、背部怎么运动等等这样一些,或者是在适合于在小区内锻炼这种项目录成了短视频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居家锻炼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老师再逐一修,逐一批改。我认为所有的老师在这个环境下,把各方面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一次非常大的检验和展示。


通过这次线上教学,我们认为未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高清互动,解决当前教学当中临场感、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怎么解决这个虚拟实验等等这些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也正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话题3:后疫情时期,高校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


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共存?


赵继:随着疫情的结束,我认为这种在线教学的方式还会保留,将来和物理空间的线下教学会互相补充。线上教学有很多优势,比如说一些优质的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可以共享,学生安排自己学习时间的时候可以更灵活,另外可以回放,一遍不行,我听两遍听三遍。另外在网上还可以找其他资源,不是本校的更加丰富的其他优质资源,因为大家知道在高校里边,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这件事情不是个小问题,因此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发挥。


现在我们的信息化辅助教学,在线教育,其实我认为还是一次试水,初步阶段,将来发展下去之后,它会实现和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会高度融合。我觉得现在是辅助的成分大,或者说唱的还是配角,这次疫情来了,然后变成主角,也是无奈之举。但从长远看,两者要更加深度融合。所以我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乃至其它的一些新格局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但是这个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始终不要忘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帮助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那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线上也好,多媒体也好,它只是个渠道之一,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教和学的关系,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心地位,更加强调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更加优质的环境上培养人才,这个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郑庆华:西安交大虽然各个年级本硕博的学生都返校了,但是我们线上教学还将继续,因为即使返校,根据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处于隔离,或者说因为红码等等这些原因,他不能到课堂去听课。所以线上线下将同时保持,使得不能到教室去听课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线上继续完成学业。


西安交大今年要把所有的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全部实现数字化。所以也不会因为学生到教室上课了,我们就把在线课程终止,而是两种方式,齐头并进,同步推进。在线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即使是在疫情结束以后,可能也想继续得到发展,而且将来的发展是使得这种在线教育更加符合个人的学习习惯、个性和体验,这是人工智能将来影响教育模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最近也正在申请一项人工智能的重点研发计划,就是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怎么样推动智慧教育、关键技术、模式创新,我认为是非常大的一个发展方向。


比如说每个学生的个性画像,当一个老师要要给100个学生以上的,当班授课的时候,他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大数据为我们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另外比如说人工智能创造的虚拟平台,还可以做到人手一个,而这个现实当中往往受到学生规模的限制,我们是要几个人分享一组,所以将来我觉得线上线下的那种混合在线教学,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知识获取的效率,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增强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服务的这种针对性。这些方面我觉得都是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发展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式。


话题4: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


高校如何通过智慧校园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在从2015年开始,策划了一个新的校园,我们又称之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通过1000天左右的建设,在5000亩土地上已经迅速建立起了160万平方米的高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的平台,160万平方总共是分布在448个楼里头,最大的楼有22万平方米,大部分采用聚构这种方式,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聚集在大的科研平台当中去。那么当他们在天然的就有相互交流接触,采取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学术科研平台方面的共建共享,学术资源共享,打造多学科联合的共享的交叉研究平台,这是一个我们的整个思路。


那么在西部科技创新港,我们实现了几个特点,第一,国内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天然的跟这个城市跟周围的环境实现了融通共享;第二,我们采用5G和大数据技术打通了一个智慧校园。因为创新港是我们交大的第4个校区,所以是通过5G技术,实现了跨校区的互联互通,那么在5G智慧校园上,我们实现了四网融合,就是有线、无线、物联网和5G,实现了四网的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的共享;第三,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实现了跨校区的高清晰的课堂教学直播,学术报告的直播以及各类的视频和学术资源的共享。第四,我们实现了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一体化、联通和管理,把停车场、门禁、安保、物流这些数据全部实现了物联网数据采集,并且和互联网的各个业务系统,比如说后勤、财务、科研、保卫,这些数据的共享。


另外在5g智慧校园上面,我们还可以实现大数据的智慧决策,比如说我们可以精准的了解学生去哪儿,学生喜欢上哪些课,学生对每一堂课的评价,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画像和对每一位学生的精准资助等。比如说我们发现有个别同学,他消费水平跟他申报的贫困的模型不相匹配,今年就可以精准的去发现,我们也可以了解哪些同学有自我封闭,情绪上有些低落,来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所以我觉得大数据、5G智慧校园,人工智能综合应用,对于大学的精细化、规范化、个性化以及高效率的及时的管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